我國食品實驗室技術服務發展現狀
更新時間:2015-09-22 點擊次數:1294
據統計,2004年獲準認可的食品實驗室不到200家,而到了2014年底,已超過900家,平均每年增長近100家。其中,從2006年以來獲準認可的食品實驗室數量增長非常快,究其原因,主要來自和國內兩方面。方面,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貿易日漸活躍,越來越多的食品生產企業開始關注市場,這就需要有互認的實驗室為企業出具產品質量檢測報告,協助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占領市場;國內方面,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不斷發生,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挑戰政府的監管并打擊消費者的信心,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公正性、檢測能力和資質也隨之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大眾都希望食品實驗室能夠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術能力,樹立公正準確的社會形象,為消費者把好關,這也促使了大量食品實驗室申請認可。 實驗室類型多 地域分布不均衡 在已獲認可的900余家食品實驗室中,不僅有各政府部門下屬的實驗室,還有企業下屬的實驗室及社會第三方實驗室等,其中,檢驗檢疫系統約230余家,疾控系統130余家,技術監督系統150余家,企業內部實驗室200余家,食藥系統50余家,行業檢測站50余家,社會第三方70余家。其中,來自檢驗檢疫、疾控、技術監督、食藥系統和行業檢測站的國有實驗室占了食品實驗室認可總數的70%左右。 這些實驗室長期在體制內運行,參與市場競爭較少,雖然數量眾多、技術能力較強,但也存在機制不靈活、市場競爭力較弱等特點。社會第三方實驗室近10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可以說發展得如火如荼。這些實驗室具有機制靈活、市場競爭意識強等特點,雖然數量并不多,但其市場占有份額*級別的國有實驗室。另一方面,社會第三方實驗室也存在發展歷史短、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不足、人員流動性較大、實驗室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與此同時,企業內部的*方實驗室近年來申請認可的也比較多,主要是由于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產品質量和檢測工作,希望企業內部的實驗室能夠通過認可提高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為產品質量把好關,也能為企業產品的貿易提供可信的證明。 在地域分布方面,據統計,大約80%獲認可的食品實驗室分布在大中城市、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國有的檢測機構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口岸,社會第三方實驗室和*方實驗室主要集中在食品企業比較集中的山東沿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分布明顯較少。食品實驗室的分布與當地經濟的發達程度、貿易的活躍程度呈明顯的正相關系,也說明了食品檢測作為技術服務行業,與生產和貿易息息相關的特性。 實驗室申請認可的技術能力范圍廣、專業多 一般來說,食品實驗室的技術能力分為化學和生物兩大塊。化學領域主要包括常規理化、營養成分、重金屬、藥物殘留、毒素和食品包材,生物領域主要包括微生物和轉基因。 目前食品實驗室申請認可的項目中占比重zui大的還是常規理化項目和微生物項目,因為這些都是食品檢驗zui基本的項目,檢測的儀器設備和試劑等成本也比較低,一般的食品實驗室均可以完成。另外,營養成分、重金屬、農殘獸殘、食品包材、毒素等項目雖然儀器配置比較昂貴,一次性投資比較高,但由于近年來社會關注度高、市場需求比較大,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而轉基因項目雖然申請的實驗室較少,但近年來隨著轉基因食品常常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申請轉基因擴項的食品實驗室也逐漸增多。 獲認可的食品實驗室能力變動加快 食品實驗室能力變動加快,主要是指食品實驗室面臨機構改革、食品檢測標準的制修訂加快,以及食品實驗室的業務和檢測技術發展加快、人員流動加快等。 首先,食品實驗室面臨機構改革。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務院已經明確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促進行業內部或者跨行業檢測機構的整合,支持檢測機構與行政部門脫鉤、轉企改制,鼓勵檢測機構并購重組,做強做大。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數年內,國有食品實驗室將會面臨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可能出現大規模兼并重組,在運營機制、功能定位、人員配備等方面均發生較大變化,相應的也必然會影響到實驗室的技術能力。 其次,食品檢測標準的制修訂加快,標準變化比較多。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之前,我國由于食品行業長期處于多部門分管的狀態下,食品檢測標準也是五花八門,除了國標之外,還有衛生、檢驗檢疫、農業、輕工、商業等多種行業標準,以及部分地方標準,這些標準分別屬于不同的部門分管,相互之間難以協調一致。《食品安全法》頒布之后,衛生部門牽頭對已有的食品國家標準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理和修訂,發布了一系列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作為食品行業zui基礎、zui的標準。國家衛計委也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整合工作,提出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工作方案。總之,比起其他行業,目前食品行業的標準處在一個調整和變化的時期。 再次,食品實驗室的業務和檢測技術發展加快。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關系到自身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關注。而媒體屢屢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嚴重挫傷了消費者的信心。為了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發生,政府部門加大了監督抽查的力度,zui嚴重時甚至強制要求批批檢驗;市場上,食品生產或者貿易企業也常常要求供應商提供質量檢測報告,以減少自身的風險,這些都促使食品檢測實驗室的業務量與日俱增。社會需求和業務量的增加也促使食品實驗室爭相研發新的檢測技術,以期擴大自身的社會度和影響力,這也促進了食品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非標方法(比如食品添加劑、農殘獸殘、重金屬領域等)的認可需求也逐年上升。 當前,政府鼓勵國有、外資和民營檢測機構作為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由政府供養的檢測機構將越來越少,檢測機構的市場化運營已是大勢所趨。從認可的角度來說,按照傳統觀點,業務領域和技術人員相對比較固定、有穩定經費來源的實驗室常常被認為是“好"的實驗室,也就是認可風險較低的實驗室。但隨著檢測機構的市場化改革,這樣的實驗室會越來越少。隨著檢測行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實驗室認可的系統性風險必然會增加,這也是當前實驗室認可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既配合檢測行業深化改革的方針政策,又確保認可工作的有效性?筆者提出3點建議。 一是以開放務實的心態做好食品實驗室認可工作。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變革時期,具體到食品檢測行業,實驗室數量的增多以及獲認可的實驗室能力的快速變化導致認可工作日趨復雜,也對實驗室認可的有效性形成考驗。檢測行業的深化改革給實驗室認可工作帶來了很多新問題,比如出現了多地點、分中心較多的大中心實驗室,也有僅有幾個人幾個項目的超小型實驗室,有的實驗室存在多體系同時運行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要求認可工作要進一步完善。 二是了解實驗室需求,為新形勢下不同類型實驗室提供精細化服務。 不同類型的食品實驗室由于定位不同,對實驗室認可服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比如說第三方實驗室,由于近年來檢測市場發展比較迅速,第三方實驗室的人員、儀器設備、檢測能力等常常隨著市場發展而變化,擴項申請和標準變更申請比較頻繁,對認可服務的時效性要求比較高。為了促進第三方實驗室的健康發展,CNAS近年來也梳理了實驗室認可評審管理流程,在維持認可高標準嚴要求的同時,努力縮短受理時限,提高認可服務的時效性。當然,另一方面,某些第三方實驗室為了擴張業務,在認可申請中有過不誠信行為,比如沒有相關的儀器設備或者檢測經歷也申請擴項,導致認可風險增大,CNAS也應對這種不誠信的行為制定懲罰措施,以免這種不誠信的行為蔓延。 由于檢測項目相對比較固定且日常檢測量又比較大,*方實驗室更加關注如何將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與企業內部產品質量控制業務相結合,同時由于技術交流機會比較少,*方實驗室更希望評審組能在技術方法、政策法規和質控方式等方面給予實驗室指導。針對這種情況,CNAS也在積極研究制定“*方實驗室認可技術指南",幫助*方實驗室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三是幫助實驗室克服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瓶頸期"。 據調查,已獲認可的實驗室中有些已經經歷了2~3個周期的評審,在努力維持現有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情況下,遭遇了對質量管理體系認識的瓶頸,即多年運行后,對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和提升的認識處于起步階段,質量目標停滯不前。比如有些*方實驗室地處偏僻地區,實驗室人員難以獲得培訓提高的機會;有些第三方實驗室業務急劇擴張,能完成平日工作量已經不易,質量管理體系得過且過等等。針對這些情況,CNAS在舉辦評審員培訓班的同時,應考慮根據實驗室的不同類型,舉辦一些針對已經獲得認可實驗室的培訓班,幫助實驗室技術管理層提高認可知識水平和質量管理水平,為實驗室之間建立一個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幫助實驗室盡快度過質量管理體系的瓶頸期,讓實驗室切實感受到認可帶來的改變和效益。